微信矩阵

官方微信

扫码订阅

扫码开票

杂志内容

海阔天空望眼来——杨海蒂散文集《走在天地间》读后感

文/金 敦


开卷有益,杨海蒂的散文集《走在天地间》中满是意象之美;合卷回味,我的身心呈现出大自在的状态。

一本作品能有这样和美吉祥的能量场,那么,作者一定有激情的阅历。在我看来,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的提炼与升华,故而,《走在天地间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散文集。


微信图片_20231130144407.jpg


《走在天地间》的开卷之作是《高原之上,雪山之下》,杨海蒂在文中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,“有生之年,我一定要去西藏!”为什么呢?她用饱蘸情感的笔调写道:“那里有最高的宫殿,那里有最长的史诗,那里有最清的湖泊,那里有最深的峡谷,那里有最纯的笑容,那里有最美的歌舞……那里是世界之巅,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;那里有不朽的传奇,雅鲁藏布江万古奔流。”仅凭这段诗一样的文字,来断定作者擅长抒情笔调的话,可能偏离了事物的本相,其实,杨海蒂身躯里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大心脏,造就了她察看天地的犀利眼光和描绘山川的苍劲笔法。

“或许,信仰并非告诉人们世上有无所不能的神灵,而是让我们知晓,在这个未知的世界上,人类需要心存敬畏和谦卑。”杨海蒂的弟弟是为藏族音乐着迷的音乐家,她本人也对藏族音乐心领神会——“每次听到,心头都会涌上地老天荒之感,宛若回到了无限久远的过去,又仿佛走入了无限遥远的未来。”从音乐角度聆听和窥见西藏的纯美,这是杨海蒂散文独辟蹊径的美妙之处。

“对不少藏族人来说,比风水更大的是善心,千百年来,藏族人一直如此:承受着身躯的苦,享受着灵魂的乐。”这段文字,是杨海蒂到过西藏后发自内心的书写。她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灵,能用女性的纤细情感去感知事物,但她还有明锐的观察、真诚的写作,这就使得她能写出令人既信服又感动的作品。

《黑竹沟》一篇文采飞扬,杨海蒂在文中把峨水之滨、峨山之麗的彝族自治县峨边,写得让人无比神往。类似的作品还有《神农架》《尼阿多天梯》《景东美如斯》《大河家,小麦加》《在美丽的黔东南》《在美丽的黔西南》等,它们诱惑着我们想出门远游,想去看看这些美景圣地是否真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。“曾经梦到德州,平生足迹未至,梦中情景历历,却似故地重游……”读着妙趣横生的《古贝州之春》,真想跟随她到德州一探究竟。

散文有意象才是美的,但仅有意象是不够的。杨海蒂不会满足于文字停留在浅层次的抒情描写上,而是要写出历史的经纬走向,写出厚重而引人沉思的散文。在《历史深处的泾川》文中,她借华夏文明之腹地的大西北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泾川,通过去三千年前西王母古国境域,考察任职泾川的历史名人——诗人李商隐、北魏名将奚康生、隋文帝之父杨忠、唐代名臣段秀实、北宋文豪范仲淹等,以及着重描写元世祖忽必烈的圣旨碑“镇海之碑”,借用诸多史料、碑刻、古迹、民俗来验证泾川王母宫才是享有“天下王母第一宫”的美誉,最终得出结论,“还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,在短短五十年内先后三次发现佛舍利;也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,先后有过十四位帝王下诏或赦赐兴办佛事”,为此,她不由地感慨:“历史风雨无坚不摧,隋唐修筑的佛塔无存,但地宫遗址尚在,世间珍品金棺银椁犹在,佛祖舍利无损,这是泾川之幸。”

杨海蒂似乎对陕北情有独钟,《走在天地间》(单篇)《隐匿的王城》《回望》《北面山河》都是写陕北的佳作。在《走在天地间》篇章中,她赞美“天之高焉,地之古焉,唯陕之北”,赞叹延安“山河之固,在德不在险”。《隐匿的王城》文中,她开篇写道,“站在高高的石峁古城上,耳畔猎猎作响的朔风仿佛来自上古洪荒”,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座三重结构的石城,“以石破天惊之势赫然出现,面积至少一千万平方米。想想看,一千万平方米是什么概念,有十四个北京故宫那么大!”她掩饰不住心中的惊喜,同时保持从容大气;在这座“中国乃至东亚最大史前古城”面前,她的作家光环褪色了,转而用严谨细致的逻辑审视这座石城的前世今生,“哪个才是正解?被掩埋湮没数千年的石城缄默不语。或许,对于尚未确证的事情,最好的态度是偏向于怀疑?”《回望》中她写道,“在渡船上,毛主席一次次恋恋不舍地回望陕北,主席深情回望的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。一年后,整整一年后,1949年3月23日,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,向北平进发,去建立新中国。为什么又选择3月23日动身,与东渡黄河的日子一天不差?天意从来高难问。也许,吴堡东渡,在主席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,有着难以言喻的意义。”《北面山河》是篇大散文,有小说的结构布局端倪,类似于张承志名篇《北方的河》《黑骏马》那样冷峻阔远的风格,有别于余秋雨引经据典般的说史手笔,它引发文坛广泛关注、引起读者强烈共鸣,我以为,正是这篇力作让她走进当代中国散文名家行列里。

从杨海蒂的“陕北组章”来看行走散文,我得出结论:要写出有内涵有品相的好散文,选材至关重要。有些文章得不到读者回响,究其原因还是作者浮光掠影,笔触停留在表层沉不下去,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核写出自己的所想所感。打动不了自己的文学作品,怎么能赢得人们的青睐呢。

散文要打动人心,须有真情实感,读者阅读名家散文,是想了解其对所到之处的见识与感想。同一个名胜景点,普通人走马观花图热闹,而作家学者则不同了,要看出门道讲出典故,要梳理出上天入地的牵扯关联并深入浅出地写出来。人们希望看到名家内心的真实感受,洞悉作家的内心活动从而嫁接自己的心理体验,一旦与心灵深处的共鸣点相吻合,便会油然升起一种认同归属的亲切感。

放下执着,像大自然那样无欲无求时,人们会抵达世间大自在的境界。或许,创作且营造这些意象之美,反映杨海蒂内心涌现很多意会不可言说的意识,把这些意识转变成形象和文字,与人们共享自然之美和艺术之妙,是她散文集《走在天地间》的显著写作特征之一。

《怀美人》由三篇写美人的小散文组成,分别是《姬别霸王》《洛阳怀洛神》和《生长明妃尚有村》,读来别有一番风情。“恍惚之间,我看到了虞姬泪流满面,听到了她的心声……一代佳人,其情惊天地,其义泣鬼神……李清照的‘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’,豪气干云,力压群雄,最是让我拜服;‘遗恨江东应未消,芳魂零乱任风飘。八千子弟同恨汉,不负君恩是楚腰’,清朝诗人何溥这首《虞美人》,最是让我肝肠寸断。”在水一方,她追思《洛神赋》中的“洛水之神”,为曹植、甄宓的爱情唏嘘不已,感叹“亘古流传的,永远是爱情悲剧”。杨海蒂说,“流芳后世的中国古代美人中,我最敬佩虞姬,最怜惜王昭君”,因为“虞姬最有气节,多情又坚贞;昭君有绝世美貌和才情,却‘不为妃而远嫁匈奴’,受尽颠沛流离之苦、怀乡思亲之痛”,这恐怕是她自己的心声吧。

作为江南女子,杨海蒂对祖国的南方自然饱含深情,在《扬州慢》一文中,她对仙人骑鹤之乡大加赞叹:“扬州,怎样的物华天宝,怎如此这般地灵人杰?”《登黄山记》《徽州行》让人们见识了安徽的黄山、九华山、西递、宏村,以及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绩溪龙川,她由衷感叹“徽商文化真是了不起啊,徽文化更是了不起”。写岭南的一组也篇篇精彩,《越王山下》《南澳漫笔》《墩仔寨》《观音山》《从文天祥到彭湃》系列,让我在纸上饱览了南中国的大好河山。

杨海蒂对海南可说是偏爱有加,当她置身于云南中甸“香格里拉”时,瞬间想到的就是漫山遍野鲜花怒放的海南。海南在她眼里好像什么都是美好的,长篇散文《面朝大海》就是她献给海南的恋曲。《面朝大海》由六章散文组成,分别是《大海的呼唤》《英雄的宣言》《西岛女民兵》《阳光与我同行》《琼中礼赞》《洋浦的前世今生》,通篇语言可说是迤逦多彩,一些段落和语句完全是散文诗的形式,比如“海南的精神父亲五指山在此傲然耸立,海南的母亲河万泉河从这儿起源,海南岛上的彩云也是从这个地方飘出去的,她的名字叫琼中。”“我抬头仰望天空,天际线退得很远很远,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,在海面上热烈地迸射出万道光芒,空气中弥漫着鲜花草木沁人心脾的清香”,这是文中一个美好的意象;“无边无际的南中国海,明天又将翻开崭新篇章,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”,这是《面朝大海》的结束语,不仅意象深刻而且意境悠远。

充实快乐的行走,让杨海蒂书写的文字属于大地和天空,也属于她内心一隅的天地乾坤。她在《是为文成》中开门见山写道:“沧桑阅尽,会感到微笑的苍白;世态看尽,会越来越向往单纯。即便是出游,我现在也不喜‘烟柳繁华地,温柔富贵乡’,而更倾心于巍巍高原、莽莽群山、苍苍大漠、茫茫草原……”人生一步步走过“见山是山”“见山不是山”“见山还是山”的境地,文章才好看才耐读才经得起岁月的洗礼。

杨海蒂的作品有巧夺天工的妙,有纯情唯美的真,有悲悯为怀的善,有敦厚拙朴的美,有纵横天地的灵,有艳压群芳的鲜,有敬畏自然的爱,然后有放下自我的大自在。她的散文集《走在天地间》不失为一部中国地理地域风土人情的小百科,堪称当代中国行走散文的一部佳品。